关于发展保险科技的几点建议 展望未来,在移动互联的基础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将在理念、客户、运营、服务等方面推动保险业更进一步的创新变革,使得科技驱动的经营理念成为行业共识,客户主语时代随之到来,保险运营管理将逐步向轻资产化、重数据化与高智能化方向过渡,保险服务将更加差异化、更加个性化、更有温度。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侧重支持住房,带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安居工程的色彩,重点逐渐转移到非竞争领域。但是 2010 年以后越来越看得清楚,这种发展碰到了天花板。
如这两三年过来了,就进入成长期,大量的小微企业是在这三年死亡谷时期就自生自灭了,少数进入后面的成长期。但这时,拿这个项目去银行寻求支持,银行是不认可的,但地方政府何乐不为呢?地方的财政是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所以财政可以在这个项目上加一把劲,明确说可以贴息,哪家银行要贷款,所有的息我全贴。金融在改革中实现其多样化势在必行 第二,我认为温州资金链断裂的案例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金融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所以从七年第一说起,后面的图景在我的理解之下,人民银行反复强调规避风险之下,现应捅破窗户纸首先说清的,是金融生态评比中仅考虑的常规的、健康的这种低利率的金融,实际上在有些区域,特别是在我们经济增长极 — 经济发展一度最活跃的长三角温州这样的地方,已经被挤到边缘状态,已经在实际生活中不起多大作用、至少不起主导局面的作用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后来姓胡的企业家经政府越洋电话做工作而回来了,产生了示范效应,这个事态也就慢慢平息下来。
实际上这种中国人很认同的财政全负担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因为这样跟着来的是一种道德风险,即既然由别人全部买单,我自己怕什么?我自己放开来干,这就不行,而美国人强调,你最起码要承担 5% 的风险,绝对不可能让你一点风险都不承担。开发银行本来应该得到财政的支持,一开始也有承诺,资本金注入之后,财政每年给它多少钱的贴息。房地产市场一旦深度调整,必然影响相关行业,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地方财政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
突出功能监管,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标准规制,强化实质性和穿透式监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部分实体企业热衷于投资金融业,通过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赚快钱。而高房价又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涌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扭曲。
针对阻碍三个良性循环的风险因素,梳理排查每个风险点的成因、机理、传染渠道及外部性,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安全的金融。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署新时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的新变化,有效运用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好货币供给闸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等等。战而有术,就是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密切协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从国内看,金融风险源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资金脱实向虚既妨碍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恶化了实体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做到战而有策、战而有备、战而有术。
二是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加快建设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货币增量中的相当部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逐利而动,大量资本的国际流动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风险集中体现为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企业困难加剧和失业率上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进入专题: 金融风险 。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房地产,导致房地产部门呈现出高价格、高库存、高杠杆、高度金融化和高度关联性等特征。有效防控信用风险,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积极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进一步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要筑牢金融业发展和金融风险防范的根基,特别是针对脱实向虚问题,要通过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二是要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这些金融风险隐患大都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有效加以防范并逐步化解。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更加有力地支持实施重大战略和培育新动能,更加精准地补足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短板,更加有效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金融市场定价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加快推进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工作,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完善有关资本配置的法律制度。实体经济下行则会加大信用风险暴露,在经济周期和流动性收紧的催化下,侵蚀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一、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金融与房地产循环不畅。实体经济一端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一端要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金融体系内部一端要严防严控风险,三方面协同发力从根本上防控金融风险。
一是要形成风险防控的合力,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镜像,在经济周期、结构失衡、体制转轨等因素叠加共振之下,将面临杠杆率高位盘桓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等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
三是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不畅。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
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打擦边球,存在套利行为。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责权利扭曲。三是要紧紧抓住三个良性循环的牛鼻子。战而有策,就是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中央的政策方针为指引,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
比如,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为宏观调控框架转型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调控日趋灵活精准,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建立全面统一、基础设施共享、协调有效的监管框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一是要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已成为重要的金融大国,但目前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还存在多重风险隐患,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做到战而有策、战而有备、战而有术。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